智能制造與能源工程學院簡介
智能制造與能源工程學院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學院從單一??平逃l展為???、本科并舉的人才培養教育體系。學院始終堅持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的發展思路,秉承“實基礎、適口徑、重應用、強素能”的人才培養理念,確立了面向《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大國工匠人才的辦學定位,形成了以智能制造為特色的學科專業群,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學院現開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新能源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五個本科專業,同時開設了機電一體化技術、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工業機器人技術等??茖I。
目前,學院共有在校生1000余人,專任教師69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5人,副高級職稱23 人;具有博士學位9人,碩士學位32人,雙師型教師35人。
具有一支學歷、職稱、年齡結構優質的教學團隊,擁有智能制造、新能源、工業4.0等6個校內綜合性實訓基地,下設37個實驗實訓室,設備總值3400余萬元,可以滿足專業實踐教學。
建有1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1個省級高水平本科教學團隊、1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2門省級精品課程、3門校級一流課程、2個校級重點建設專業、1個校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智能制造與能源工程學院專業帶頭人基本情況
陳敏,女,本科,高級工程師,教授,研究方向為機械工程?,F擔任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帶頭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師,獲得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次,發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論文5篇,主持完成省級教改課題2項、教育廳產學研課題1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
周平,男,中共黨員,碩士,教授,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F擔任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帶頭人。共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其中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論文5篇,EI檢索論文1篇;主持完成江西省教育廳科技項目課題1項,江西省高校校改課題2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項。
史洪松,男,中共黨員,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工業產品設計?,F擔任學車輛工程專業負責人,省級高水平本科教學團隊帶頭人,全國3D設計大賽評審專家,江西省模具工業協會常務理事,江西省工程圖學學會常務理事。共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其中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論文5篇;主編教材7部;主持完成省級課題4項;獲國家專利12項。
學院學科建設和科研競賽成果
一、學科專業建設成績顯著
2022年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榮獲江西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1年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教學團隊榮獲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學團隊;2022年UG(機械產品設計)榮獲江西省一流課程;2021年《UG NX8.0 機械設計》《傳感器與檢測技術》《電子技術》榮獲校級一流本科課程;2020年《機械制圖》《光伏電池原理與工藝》《電氣控制與 PLC》《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設計與施工》《汽車構造》榮獲校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021年《電路原理》《創新基礎理論—TRIZ》榮獲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2022年《機械制圖 B》榮獲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2022年“教研學做一體化”機械制造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榮獲江西省職業教育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22年“教研學做一體化”機械制造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新能源類專業“互聯網+多元融合”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榮獲江西工程學院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22年基于“TRIZ”理論的“三創”進階式人才培養方式的探索榮獲江西工程學院教學成果獎三等獎;學院在2021/2022學年第1學期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中榮獲校級“優秀組織獎”;2021年度學院評為校級先進教學管理單位。
二、科研競賽成果
(一)學院近三年的科研成果
學院始終將教學與科研作為學院發展的兩翼,注重科研團隊的建設和科研項目的申報,不斷提升教師的科研水平和教學能力。
1.自2020年以來,學院教師共主持或參與省級課題9項、校級課題16項。
2.自2020年以來,學院教師共編寫教材8部。
3.自2019年以來,學院教師共發表論文78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5篇。
4.自2020年以來,學院教師共申請實用新型專利84項,軟件著作專利1項。
(二)學院近三年賽事文化
學院秉持楊名權董事的“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理念,精心凝練以學??嘧?、教師苦教、學生苦學“三苦”精神為核心的賽事文化,學科技能競賽碩果累累。近三年我院教師帶領學生參加市級以上學科競賽獲獎的有60余人次,并涌現出了劉傳安、熊淑秋、李海英、蔡振興等學科競賽模范,促進了學院的賽事文化、指引了學院的賽事精神、激勵了更多的教師帶領學生參加省部級、國家級別的大學生學科競賽,也很好的促進了學院優良學風的形成。
智能制造與能源工程學院畢業生就業與考研情況
2018年以來學院共有75名學生考取碩士研究生(2018年8人,2019年8人,2020年16人,2021年10人,2022年18人,2023年15人),其中985、雙一流高校2人,211大學4人,全校目前考取最好大學也是我院賈志廣同學,最突出的是2018級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本科1班15棟503宿舍和21棟420宿舍的學生,兩宿舍的10名學生先后被省內外著名高校錄取為碩士研究生,錄取率達100%。學院已形成了優良的考研氛圍和比學趕超的學風,考研成功率和質量逐年攀升。
學院面向《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緊緊對接市場、對接前沿開設專業,就業前景好,歷年來畢業生就業率均排在學校前列!學生從入學開始,學院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創新創業指導課等課程,全過程全方面指導學生高質量就業。
學院堅持以省市和學校就業工作文件要求為指導,遵循“引領、咨詢、指導、幫扶”的基本服務理念,以“平安抗擊疫情、加快推進就業”的工作方針,全面實施“全員參與、網格管理、責任到人、積極推進”的思路,不斷加速就業工作力度,連續多年完成年度就業工作目標。學院制定困難畢業生就業幫扶方案,對畢業生情況進行全面摸底調查,準確掌握畢業生情況,按照“重點關注、重點推薦、重點服務”的原則加強管理,周密部署,統籌安排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畢業生、就業困難畢業生、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殘疾人畢業生等群體開展就業幫扶工作,實施“一對一”、“多對一”就業幫扶,確保學院困難畢業生全面實現就業。連續多年畢業生就業率都超過了省均就業率。學院的就業工作綜合考核成績多次在全校排名第一,學院近五年共四次獲江西工程學院就業工作先進單位。同時積極鼓勵在校大學生黨員支援新疆建設,2018至2019年學院共為新疆建設發展培養了2名在校大學生黨員,始終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學院獲得江西工程學院就業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2018屆畢業生冷芬學支援新疆建設
2019屆援疆學子鄭桃兵
智能制造與能源工程學院十大辦學特色
智能制造與能源工程學院前身為機電工程學院,成立于2001年,經過22年的發展,學院的學科專業特色進一步彰顯,師資隊伍日益優質,教學條件不斷提升,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科研競賽成果不斷增質,內涵建設不斷增強,并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辦學特色。
一、辦學歷史較久、辦學經驗豐富
學院創辦于2001年,是學校較早成立的學院之一,經過22年的發展和創新,學院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沉淀了一大批優質的教學資源,學院現已形成了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領銜的智能制造新工科學科專業群,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
二、辦學定位準確、學科特色鮮明
學院按照學校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辦學定位,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學院從創辦之初就確立了面向制造業培養人才的辦學定位,學院緊跟《中國制造2025》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學院根據新工科和OBE發展理念,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重點建設智能制造學科專業群,推動人才培養由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進行轉變,確保學院人才培養具有工業4.0特征,努力為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培養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三、一切服務于學生的辦學理念
學院始終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把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發展作為教育教學的“牽引繩”,將一切服務于學生的理念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四、不斷優質的師資隊伍
學院把握發展關鍵,時刻把師資隊伍建設擺在首位。堅持“專家治校、學者治學”,不斷加強引進和培養高學歷、高職稱等高層次人才,為每個本科專業聘任了專業帶頭人。目前,其中正高級職稱15人,副高級職稱23 人;具有博士學位9人,碩士學位32人;“雙師型”教師35人;具有一支學歷、職稱、年齡結構優質的教學團隊。
五、辦學條件不斷提升
學院實驗實訓設備齊全,建有工業4.0智能工廠、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智能制造、車輛工程、新能源、機電工程等六大校內實驗實訓基地,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達3400余萬元,可以滿足專業實踐教學需求;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學院與新鋼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新余精誠精密有限公司、浙江萬里揚股份有限公司、晶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公司開展了深度的校企合作,建立了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機制,實現了資源共享。
六、專業建設成果顯著
經過不斷的建設和發展,學院專業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果,截止到目前,學院共有1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1個省級高水平本科教學團隊、1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2門省級精品課程、2個校級重點建設專業、1個校級一流建設專業、1個校級優秀教學團隊、5門校級精品課程、3門校級一流課程。
七、科研競賽成果不斷增質
學院始終將教學與科研作為學院發展的兩翼,注重科研團隊的建設和科研項目的申報,不斷提升教師的科研水平和教學能力。自2019年以來,學院教師共主持省級課題立項12項;編寫教材7部。發表論文86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論文26篇;獲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75項。
八、學生考研結碩果
2018年以來學院共有75名學生考取碩士研究生(2018年8人、2019年8人、2020年16人、2021年10人、2022年18人、2023年15人),其中985、雙一流高校2人,211大學4人,考研成功率和質量逐年攀升。
九、新技術、雙導師融入畢業設計
畢業設計是對學生在校專業學習效果的一個綜合檢驗,為此,學院非常重視畢業設計工作,將學科專業前沿技術3D打印技術融入到畢業設計中去,同時安排雙導師指導學生畢業設計,在注重畢業設計質量的同時,更加注重畢業設計實際作品制作。
十、服務地方經濟在行動
學院始終堅持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連續五年組織師生對口幫扶新余市袁河工業平臺一年一度的南方農業機械產品展;同時積極鼓勵在校大學生黨員支援新疆建設,2018至2019年學院共為新疆建設發展輸送了2名在校大學生黨員,始終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智能制造與能源工程學院專業簡介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本科)
專業代碼:080202
1.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具有自立自強精神,創新創業意識,勤樸敏信素質,傳承天工文化精神,掌握扎實專業基礎知識、現代機械設計方法和智能制造技術,具備較強工程實踐能力,能在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領域從事設計制造、科技開發、運行管理和相關技術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2.主干課程:
機械制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電器與可編程控制器、液壓與氣壓傳動、機械設計、機械制造工藝學。
3.特色課程:
金屬工藝學、機器人技術與應用、傳感器與測試技術、先進制造技術、UG、智能制造技術。
4.就業方向:
本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機械設計與制造加工工藝規程的編制與實施工作;機械、電氣、液壓、氣壓等控制設備的維護維修工作;工藝工裝的設計、制造工作;數控機床、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設備的編程及操作工作;機械CAD/CAM技術的應用工作;機械設計與制造的現場技術管理工作;機電產品的銷售和服務工作。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本科)
專業代碼:080601
1.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健全的人格、人文素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擁有扎實的數學與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和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具有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能對復雜工程項目提出系統的解決方案,能及時跟蹤本專業領域的發展動態并應用于工程實際,能夠從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領域相關的工程設計、系統運行、控制、電子技術、信息處理、實驗分析方面的研制開發、管理和計算機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2.主干課程:
電路原理 、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原理、電機學、電力電子技術、電力系統基礎。
3.特色課程:
信號與系統、傳感器與檢測技術、電氣檢測技術、電氣控制與PLC、電力拖動自動控制系統、電力系統繼電保護。
4.就業方向:
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電力設備制造行業從事高電壓設備的設計、開發、生產和管理等工作,可在電力系統從事高壓設備的運行維護方面的技術工作和管理工作,就業于電業局,供電局,發電廠,也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
車輛工程(本科)
專業代碼:080207
1.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汽車構造方面的知識,汽車及工程車輛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具備進行機械和車輛產品設計、制造及設備控制、生產組織管理的能力,能在企業甚至是科研院(所)等部門,從事與車輛工程有關的生產制造、試驗檢測、應用研究、技術服務、經營銷售、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2.主干課程:
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車輛構造、車輛理論、汽車電子控制技術、車輛設計。
3.特色課程:
新能源汽車、現代汽車新技術、汽車電子控制技術、UG、MATLAB程序設計與應用、汽車使用與技術管理。
4.就業方向:
本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整車及其零部件的研究、設計、制造、檢測、實驗及運行管理、經營銷售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從事科研院所的技術開發工作、高等院校車輛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交通部門的交通管理工作,以及其它企、事業單位的相關技術咨詢與管理工作。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本科)
專業代碼:080503T
1.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健全的人格、人文素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擁有扎實的數學與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和新能源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具有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能對復雜工程項目提出系統的解決方案,能及時跟蹤本專業領域的發展動態并應用于工程實際,能夠在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企事業單位等部門獨立從事新能源相關領域的技術研發、工程設計、系統運行和項目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2.主干課程:
新能源概論、大學化學、半導體物理與器件、電工基礎、電子技術、工程力學、傳熱學、自動控制原理、電氣控制與PLC、儲能原理及技術、機械設計基礎。
3.特色課程:
光伏電池原理與工藝、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光伏系統設計與施工、智能微電網技術。
4.就業方向:
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國家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相關各類大、中型企業,從事與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新能源開發、環境保護等領域的設備制造、檢修與維護、集控運行、生產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學校、科研院所等單位進行相關方面的教學、工程設計等工作。
能源與動力工程(本科)
專業代碼:080501
1.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自立自強精神,創新創業意識,勤樸敏信素質,傳承天工文化精神,掌握扎實專業基礎知識,具備較強工程實踐能力,在新能源領域從事相關研究開發、工程設計、優化運行及生產管理等工作的跨學科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以及具有較強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專門人才。
2.主干課程:
工程熱力學、工程流體力學、傳熱學、動力工程測控技術、熱工自動控制系統、換熱器原理與設計。
3.特色課程:
材料力學、新能源概論、風力機原理與設計、能源與動力工程、太陽能利用原理與技術。
4.就業方向:
本專業畢業生能從事能源與動力工程及相關方面的研究、教學、開發、制造、安裝、檢修、策劃、管理和營銷等工作。也可在本專業或其它相關專業繼續深造,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機電一體化技術(??疲?/font>
專業代碼:560301
1.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勤樸敏信素質,掌握機電一體化技術的基礎知識,具有較強的技術工作能力和實踐操作技能,能從事普通機床操作、數控機床操作與編程、機電產品設計與工藝、車間現場管理、機電產品維修與售后服務以及機電設備的維修安裝等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
2.主干課程:
機械制圖、機械設計基礎、機械制造技術、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AutoCAD、傳感器原理及技術、微機原理及應用、電氣控制與PLC、自動控制系統、UG軟件。
3.特色課程:
工業機器人、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3D打印技術、先進制造技術與應用前沿,物聯網技術與應用。
4.就業方向:
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相關企業從事機電一體化設備的規劃、管理及安裝、調試、維護,機電一體化產品的研發設計,機電一體化產品的市場銷售,技術支持服務及機械加工、機械設備操作技術、數控加工工藝及數控編程軟件的編制等工作。
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疲?/font>
專業代碼:560102
1.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滿足機械加工領域生產、管理和服務一線需要,具有勤樸敏信的職業素質,及良好的職業道德與實踐能力,掌握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基礎理論知識,具有熟練的機械加工設備操作、機械產品工藝編制和自動化機械加工設備維護能力,能熟練進行機械產品售后技術服務的高級技能型人才。
2.主干課程:
機械制圖、機械設計基礎、機械制造技術、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AutoCAD、傳感器原理及技術、微機原理及應用、電氣控制與PLC、自動控制系統。
3.特色課程:
UG軟件、3D打印技術、工業機器人。
4.就業方向:
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機電裝備制造業,從事機械制圖與計算機繪圖、機械制造工藝與現場實施、機械加工與檢測、機電設備安裝、調試與維護、 CAD/CAM技術運用等崗位工作。
工業機器人技術(??疲?/font>
專業代碼:560309
1.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職業道德和扎實的文化基礎知識。具有獲取新知識、新技能的意識和能力,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工作需求。熟悉企業生產流程,具有安全生產意識,嚴格按照行業安全工作規程進行操作,遵守各項工藝流程,重視環境保護,并具有獨立解決非常規問題的基本能力。掌握現代工業機器人安裝、調試、維護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機械結構設計、電氣控制、傳感技術、智能控制等專業技能,能從事工業機器人系統的模擬、編程、調試、操作、銷售及工業機器人應用系統維護維修與管理、生產管理及服務于生產第一線工作的、具有勤樸敏信素質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2.主干課程:
單片機原理及應用、電氣控制與PLC、工業機器人技術基礎、電機與電氣控制技術、液壓與氣壓傳動、工業機器人編程與應用、機器人設計與制作。
3.特色課程:
工業機器人技術基礎、電機與電氣控制技術、工業機器人編程與應用、機器人設計與制作、機器人故障診斷、人機交互界面技術。
4.就業方向:
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將進入機器人及其關聯設備制造企業從事機器人及其相關機電設備的應用、編程、調試和系統集成;進入機器人及其關聯設備銷售企業從事機器人及其相關機電設備的應用、編程、調試和維護;進入機器人及其關聯設備的公司從事機器人及其相關機電設備的運行維護和系統集成工作。